上週六早晨,我們全家身穿黑衣衫出席享年九十五歲的姨婆告別式。
這場告別式不僅僅是如一般的告別式進行,甚至充滿著令人感動以及濃濃教育意義氛圍。
其中分享了身為父母以及身為子女的我們,會建議用什麼樣的態度去互相對待。
告別式早上九點準時開始,首先便是不可缺少的祭拜儀式,孝男孝女按照輩份、近遠親依序祭拜。
當輪到我媽媽輩份祭拜時,我發現媽媽內心的不捨與悲痛完全被淚水給掩蓋,早已泣不成聲,
心中完全可以體會,畢竟我媽媽在小時候很被這位長輩所疼愛與照顧,無形之中隱隱約約感染了我。
在該屬於孫子備的我們,當然是用大跪拜的方式祭拜這位令人可敬的長輩,當時心中滿懷感恩,
就在跪拜完抬起頭的那霎那,看到遺像中那親切的笑容,眼淚就控制不住的滑下來。
整場祭拜令全場為之動容的時刻,非我外婆前往祭拜莫屬,
因為除了獻花獻果祭祀之外,還外加一段親手擬稿的弔詞給自己的親姐姐。
在我外婆第一句開口"姐姐"的那刻,我的淚水有如關不住的水龍頭一樣不停的流淚,
這種親情的渲染力真的太強烈了。
長長的弔詞,訴說著過往種種姊妹之情的回憶與滿心的感謝,一切的一切看似美好,但已化為永遠的記憶。
雖然外婆與姨婆兩姊妹的過去故事,晚輩的我不是了解,但是具有著這兩位長輩的畫面持續浮現在腦海中。
外婆整段弔詞交錯使用了三種不同的語言- 台語、國語、日文,對我而言只有國語才聽得懂,其他就霧煞煞。
那真情流露所營造出來的氣氛,彷彿像是手足情深的姊妹面對面對話,
討論著共同經歷過日據時代、戒嚴時期以及民主開放的畫面。
這個畫面感動了全場所有晚輩的心靈,尤其是向姨婆說"阿哩咖多",更讓外婆數次哽咽,
需要緩和才能恢復情緒繼續向姊姊說最後一次的話。
最後一句則是用"莎喲娜娜"為結語,這句簡直讓大家崩潰,因為更加確認這位長輩再也無法回到人世間享福。
看到外婆如此深情送自己親姊姊最後一程,真是令人動容,而我也同時失去一位和藹可親的姨婆。
回想起告別式的一個月我們還有親自去探望,沒有想到隔一個月卻是在告別式中相逢。
但願姨婆一切好走,能化成一個美麗的白天使在天上快快樂樂,用笑容持續關心我們。
在祭拜流程完全結束之後,就是與其他制式告別式不同的特別安排。
姨婆的兒子,也就是阿伯特別出來分享照顧姨婆生前的親身歷程與心得。
姨婆在我印象中總是活潑開朗、親切好客,每次總要"塞"給我們甜點與糖果,讓我們開心。
但在年邁已老實,緩緩出現了許多老年人的相關病痛-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
甚至到晚期亦得了台灣老人高比例擁有的老人失智症,
思考邏輯變得十分混沌,時常忘記當下片刻所發生的事情,失去正常的腦力判斷。
心中完全可以體會,畢竟我媽媽在小時候很被這位長輩所疼愛與照顧,無形之中隱隱約約感染了我。
在該屬於孫子備的我們,當然是用大跪拜的方式祭拜這位令人可敬的長輩,當時心中滿懷感恩,
就在跪拜完抬起頭的那霎那,看到遺像中那親切的笑容,眼淚就控制不住的滑下來。
整場祭拜令全場為之動容的時刻,非我外婆前往祭拜莫屬,
因為除了獻花獻果祭祀之外,還外加一段親手擬稿的弔詞給自己的親姐姐。
在我外婆第一句開口"姐姐"的那刻,我的淚水有如關不住的水龍頭一樣不停的流淚,
這種親情的渲染力真的太強烈了。
長長的弔詞,訴說著過往種種姊妹之情的回憶與滿心的感謝,一切的一切看似美好,但已化為永遠的記憶。
雖然外婆與姨婆兩姊妹的過去故事,晚輩的我不是了解,但是具有著這兩位長輩的畫面持續浮現在腦海中。
外婆整段弔詞交錯使用了三種不同的語言- 台語、國語、日文,對我而言只有國語才聽得懂,其他就霧煞煞。
那真情流露所營造出來的氣氛,彷彿像是手足情深的姊妹面對面對話,
討論著共同經歷過日據時代、戒嚴時期以及民主開放的畫面。
這個畫面感動了全場所有晚輩的心靈,尤其是向姨婆說"阿哩咖多",更讓外婆數次哽咽,
需要緩和才能恢復情緒繼續向姊姊說最後一次的話。
最後一句則是用"莎喲娜娜"為結語,這句簡直讓大家崩潰,因為更加確認這位長輩再也無法回到人世間享福。
看到外婆如此深情送自己親姊姊最後一程,真是令人動容,而我也同時失去一位和藹可親的姨婆。
回想起告別式的一個月我們還有親自去探望,沒有想到隔一個月卻是在告別式中相逢。
但願姨婆一切好走,能化成一個美麗的白天使在天上快快樂樂,用笑容持續關心我們。
在祭拜流程完全結束之後,就是與其他制式告別式不同的特別安排。
姨婆的兒子,也就是阿伯特別出來分享照顧姨婆生前的親身歷程與心得。
姨婆在我印象中總是活潑開朗、親切好客,每次總要"塞"給我們甜點與糖果,讓我們開心。
但在年邁已老實,緩緩出現了許多老年人的相關病痛-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
甚至到晚期亦得了台灣老人高比例擁有的老人失智症,
思考邏輯變得十分混沌,時常忘記當下片刻所發生的事情,失去正常的腦力判斷。
阿伯是位很著名的醫生,照顧病人是這生的工作與專業,治療超過無數的病患與接觸各種病情。
姨婆生病的時候,阿伯付出比平常更多的心力照顧這份富有酸甜苦辣的"病人"。姨婆的老人失智症後期相當嚴重,例如會將棉被丟到馬桶,以為那是洗衣機想洗棉被;
或是在洗完澡不到五分鐘後,卻又吵著又要洗澡,以為已經兩天還沒洗。
但得了失智症的姨婆,卻不停的會提起以往的種種歷史回憶,故事內容竟然是如此的生動與清楚。
阿伯以簡單的醫學術語與步驟,記錄了姨婆這幾年的健康數據,
概略點出病情趨勢與時間點,並透過一些真實故事來增添點具體性。
照顧老人這條路本來就真的不好走,況且姨婆後期又得到了不少老人病,
外加上嚴重的失智症,讓照料這條路更加的艱辛與困難。
阿伯分享這段照顧姨婆的過程,用一張張的照片來回顧姨婆一生的故事
訴說著曾經伴她身旁的姊妹們、親戚們、兒孫們,每張活生生的擺在眼前,彷彿姨婆還在人世間與我們同在。
有些是近期兩個月的照片,其中姨婆依然掛著那招牌笑容,
可是如今姨婆卻是選擇靜靜的躺在布簾後面悄悄聽大家講話。
最後阿伯不停的感謝所有前來關心姨婆的親戚朋友們,感謝自己的兄弟姊妹互相輪班照顧、女婿與媳婦似如親人的關心,情緒不時的哽咽。
姨婆生病的時候,阿伯付出比平常更多的心力照顧這份富有酸甜苦辣的"病人"。姨婆的老人失智症後期相當嚴重,例如會將棉被丟到馬桶,以為那是洗衣機想洗棉被;
或是在洗完澡不到五分鐘後,卻又吵著又要洗澡,以為已經兩天還沒洗。
但得了失智症的姨婆,卻不停的會提起以往的種種歷史回憶,故事內容竟然是如此的生動與清楚。
阿伯以簡單的醫學術語與步驟,記錄了姨婆這幾年的健康數據,
概略點出病情趨勢與時間點,並透過一些真實故事來增添點具體性。
照顧老人這條路本來就真的不好走,況且姨婆後期又得到了不少老人病,
外加上嚴重的失智症,讓照料這條路更加的艱辛與困難。
阿伯分享這段照顧姨婆的過程,用一張張的照片來回顧姨婆一生的故事
訴說著曾經伴她身旁的姊妹們、親戚們、兒孫們,每張活生生的擺在眼前,彷彿姨婆還在人世間與我們同在。
有些是近期兩個月的照片,其中姨婆依然掛著那招牌笑容,
可是如今姨婆卻是選擇靜靜的躺在布簾後面悄悄聽大家講話。
最後阿伯不停的感謝所有前來關心姨婆的親戚朋友們,感謝自己的兄弟姊妹互相輪班照顧、女婿與媳婦似如親人的關心,情緒不時的哽咽。
而我早已被那深刻的故事以淚洗面的哭泣著。
在這段分享過程中有幾句話深得我心 –
1. "現在這個社會搶著做愛心義工的善心人士成千成萬個,但永遠要記住一切的慈善事業,都先從家裡做起吧!"
在這段分享過程中有幾句話深得我心 –
1. "現在這個社會搶著做愛心義工的善心人士成千成萬個,但永遠要記住一切的慈善事業,都先從家裡做起吧!"
擔任醫院急診義工快三年的我,對這句話有極大的共鳴,在服務過程中親眼看到許多生理病死的真實案例。
在社會不停呼籲要發揮愛心,伸出雙手去照顧那些需要幫助人的同時,
其實常常遺忘那些背負著無數病,栽培我們成長的長輩們。
其實常常遺忘那些背負著無數病,栽培我們成長的長輩們。
兒女紛紛離鄉背景的賺錢工作,卻將父母獨自留在家鄉,甚至以為送至養老院受社會照顧就可以解決了事。
其實人在做,天在看,自己的子女也在看。為何不將這份善心與愛先去關懷與回饋給自己最親的家人呢。
2. "同樣的人說著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時空之下卻是如此令人動容與惋惜"
2. "同樣的人說著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時空之下卻是如此令人動容與惋惜"
以前父母總是在我們旁邊說著那些耳提面命,既囉說又嘮叨的叮嚀,聽著聽著都心浮氣躁的。
時常會忍不住的想要叫父母停止,少說兩三句我們也懂意思,或是巴不得塞一顆糖給爸媽,讓耳根子清淨點。
但當父母年老時,可能再也沒有多餘的力氣跟體力提醒我們,那些煩人的話也隨即消失,心裡也舒坦不少。
故事是這樣的,某天晚上阿伯彷彿聽到姨婆那如此熟悉的嘮叨聲,如往常一樣敷衍的回答"知道了"。
故事是這樣的,某天晚上阿伯彷彿聽到姨婆那如此熟悉的嘮叨聲,如往常一樣敷衍的回答"知道了"。
但仔細想已患有失智症的姨婆,怎麼會還很清楚記得這些小毛病,開始懷疑自己有所幻聽。
在至姨婆房間查看時,姨婆靜靜的躺在床上休息,但嘴中卻依然還說著那些多年的叮嚀字語。
平時是多麼討厭聽到早已可倒背如流的嘮叨,可是此時此刻卻如此盼望聽個上千上萬次的叮嚀,都在所不惜。
原來老母親始終掛念的就是兒女安危與健康,就算得重病那些唸了幾十年的叮嚀早就深深的埋在心中最深處。
整個告別式的最後,以一首大家熟悉的"母親您真偉大"這首歌來做為最後的結論,
對於剛失去母親的阿伯來說,這首歌卻是如此的艱鉅挑戰與殘忍冷酷。
在第一句都還沒唱完就泣不成聲了,剩下的歌曲便為全場的親戚一同用傷悲,伴著阿伯的哭泣聲協力完成。
這場告別式就這樣畫下句點,過程中提供很震撼的教育以及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改變人生態度的洗禮。

------------------------------------------------------------------------------------------------------
以下分享兩篇耐人尋味的極短篇
(一)
有一個老光棍,他並沒有什麼嗜好,只是喜歡在睡覺前喝一點葡萄酒自娛。
然而,他發現這幾天有人偷了他的酒。他便懷疑偷酒的是他的佣人,於是就把酒倒出來,再裝入他的小便。
裝小便的酒,仍然每天減少。他很不高興的把佣人叫來,責備一番。不,我並沒有偷喝」
佣人說:「我是想做味道更香更可口的菜給您吃,所以我每天燒菜時,都加了一點在裡面。」
從這則短文中體會到了什麼?
然而,他發現這幾天有人偷了他的酒。他便懷疑偷酒的是他的佣人,於是就把酒倒出來,再裝入他的小便。
裝小便的酒,仍然每天減少。他很不高興的把佣人叫來,責備一番。不,我並沒有偷喝」
佣人說:「我是想做味道更香更可口的菜給您吃,所以我每天燒菜時,都加了一點在裡面。」
從這則短文中體會到了什麼?
你怎麼對別人,別人就怎麼對你;你給別人什麼,別人就回報你什麼。
說得更白一點就是,你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的。
你讓他人經歷什麼,有一天你也將自己經歷;
你怎麼對待你的父母,將來你的孩子也會怎麼對待你。
(二)
你讓他人經歷什麼,有一天你也將自己經歷;
你怎麼對待你的父母,將來你的孩子也會怎麼對待你。
(二)
格林童話中有一則關於一位老人和兒子住在一起的故事。
老人的耳力已經不行了,眼睛也看不見,顫抖的雙手經常把飯菜洒得滿地,碗也常打破,
兒子夫婦倆感到非常厭煩,給老爸爸一付木製碗筷,把他趕到廚房幽暗的角落,不准和大家一起用餐。
有一天,兒子看到自己的兒子用刀片消木頭,他好奇的問孩子要做什麼。
結果孩子回答:「我在替你準備將來要用的木碗、木筷。」
此以後,年老 的父親又回到餐桌上吃飯,家人也都非常孝順他。
老人的耳力已經不行了,眼睛也看不見,顫抖的雙手經常把飯菜洒得滿地,碗也常打破,
兒子夫婦倆感到非常厭煩,給老爸爸一付木製碗筷,把他趕到廚房幽暗的角落,不准和大家一起用餐。
有一天,兒子看到自己的兒子用刀片消木頭,他好奇的問孩子要做什麼。
結果孩子回答:「我在替你準備將來要用的木碗、木筷。」
此以後,年老 的父親又回到餐桌上吃飯,家人也都非常孝順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