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大學某堂通識教育課程,老師與我們分享一個小小故事
某家知名企業公司大老闆在一個青年論壇中被記者詢問說 - 請送一句話給現在的七年級生?
這位大老闆思考了很久,時間過了約廿秒鐘,最後就說 - 不要比較。老實說是哪一門通識我早就忘了,甚至連教科書內容必考內容也忘得一乾二淨,但這個小故事依然深刻
"不要比較" 這四個字不時的會在我腦中浮現,時常會盡可能的去體會這位大老闆想要表達什麼?
經過多年的歲月,我彷彿慢慢的能體會其中深奧的道理,但也同是可以明白這四個字有多難!
現在七八年級生正屬於年輕力壯、充滿遠大的夢想,追尋著理想及抱負的青年。
在整個社會中,有很多的活動、舞台、場合都能以機會展現他們的專長,發揮自己的特色。
無論是參加歌唱比賽、專案行銷競賽、舞蹈、社團負責人、國際義工...等等不剩枚舉
只要有能力且敢於表現的人,幾乎都會有很多的活動紀錄與優秀獎項,個人的履歷上則會是常常的優良事蹟與特殊表現,
而若是那些平平淡淡,表現中規中矩的學生,若在課業上沒特別的表現,很容易在徵選中收到"銘謝惠顧,明年再來"的通知。
而這樣的事件的在生活上反覆重演與不停循環著,完全符合人生第五定律- 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身為廿出頭的大學生,對於經常出現在報紙上的名人,通常會以崇拜或仰慕之心,並不會特別拿來為人生標竿。
但自己身邊的人則會經常拿來作為比較的對象,自己的成績是否比他好,活動上的表現是否比較卓越。
而若是那些平平淡淡,表現中規中矩的學生,若在課業上沒特別的表現,很容易在徵選中收到"銘謝惠顧,明年再來"的通知。
而這樣的事件的在生活上反覆重演與不停循環著,完全符合人生第五定律- 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身為廿出頭的大學生,對於經常出現在報紙上的名人,通常會以崇拜或仰慕之心,並不會特別拿來為人生標竿。
但自己身邊的人則會經常拿來作為比較的對象,自己的成績是否比他好,活動上的表現是否比較卓越。
因為這些朋友就在自己生活圈中出現,若他們有著輝煌的成績,天天玩耍但考試的分數又很高
心中就會質詢問自己,他們跟我們受同樣的教育、吃同樣學校飯菜、吸同樣的空氣,那為什麼他們可以,自己卻無法如此優秀
不僅沒有他們的成就與名聲,連以後會拿什麼跟別人在社會職場上廝殺都是一個問題
在無形之中比較的心,就會這樣悄悄的浮出檯面,消磨我們那純潔的心靈,讓生活充滿比較的邪惡
也許說有比較就會有競爭,有競爭就會有動力,有動力就會有所進步,這樣稱為良性競爭。
但....如果比較的出發點不對,到最後會演變成忌妒,甚至為有想要殺人滅口的衝動。
比較! 這個詞看是簡單,不過如何的去看待他,怎麼去處理他是我們人生中十分重要的課題
因為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各有各的長處與特色,真的不用跟他人作無謂的比較
要比較也是跟自己比,今年有沒有比去年更進步、今天有沒有比昨天更快樂,現在這秒有沒有比剛剛那秒更懂自己、懂得感激
"機會永遠都給準備好的人" 那你準備好了嗎
不僅沒有他們的成就與名聲,連以後會拿什麼跟別人在社會職場上廝殺都是一個問題
在無形之中比較的心,就會這樣悄悄的浮出檯面,消磨我們那純潔的心靈,讓生活充滿比較的邪惡
也許說有比較就會有競爭,有競爭就會有動力,有動力就會有所進步,這樣稱為良性競爭。
但....如果比較的出發點不對,到最後會演變成忌妒,甚至為有想要殺人滅口的衝動。
比較! 這個詞看是簡單,不過如何的去看待他,怎麼去處理他是我們人生中十分重要的課題
因為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各有各的長處與特色,真的不用跟他人作無謂的比較
要比較也是跟自己比,今年有沒有比去年更進步、今天有沒有比昨天更快樂,現在這秒有沒有比剛剛那秒更懂自己、懂得感激
"機會永遠都給準備好的人" 那你準備好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